系列作品
展期:2016-04-01 ~ 2016-05-15
地點:赤粒藝術
參展藝術家:石田陽介

氣韻生動―石田陽介人物雕塑展

賴永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副教授

最早赴日學習的黃土水(1895~1930)可視為開啟台灣現代藝術先河的人物,當時赴日以能進東京藝術學校及入選日展為目標,1917年黃氏赴日學習雕塑成就非凡卻英年早逝,以致日系雕塑未能在台灣學界有直接的傳承,雖然如此日本的人物雕塑仍然是台灣雕塑界的主要學習對象之一,在此能介紹與黃土水源自一脈,純正日展雕塑脈絡的石田陽介與其創作,或許能為這個遺憾做一個補述與回顧。

今日寫實人體雕塑在當代藝術界日趨式微,傳統、學院派在談到純人體表現時已逐漸帶有揶揄嘲諷的負面含意,2015年12月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年度大展策展專文中,焦興濤提到了「近十年來在大陸的雕塑展中好的寫實人物雕塑越來越難見到,原因是教學的課程與時數並未減少,而是教與學雙方的熱誠減少所致,主要是大陸的公共藝術的需求已逐漸脫離以寫實人物來進行社會主義意識的藝術表現,究其因卻是執政者為了營造新的生活環境空間要擺脫社會主義氛圍的企圖所致。」回顧台灣似乎也有類似的演化過程,民國七、八十年代各類美展及許多公共藝術中寫實人物雕塑占了大部分,隨著藝術多元化及審美標準改變,這種類型的作品逐漸減少,但近年展覽中偶有人體佳作出現卻又總能攫取觀者目光。

日本在明治維新(1876~82)期間從義大利聘請雕塑家VincenzoRagusa(1841~1927)駐日傳授西洋雕塑,隨後赴歐留學者帶回了羅丹的雕塑思潮,造成了日本寫實雕塑的濫觴,這個影響剛好在當時的帝國展覽可以完整地觀察到演變過程,日展的歷史可以回顧到1907年「文部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至今109年間除1923年關東大震災停辦之外,歷經多次改組,展覽由官方主辦到1958年「社團法人日展」創立後成為獨立自主之團體,名稱也由文展、帝展、日展等演化到今日的「改組新日展」,翻看2011~14年的日展第三科(雕塑)的作品集後發現,寫實人體雕塑仍舊占了9成以上,日據時期的「台展」(1927~36)、「府展」(1938~43)並無雕塑項目,「台陽展」中雕塑為附屬項目,黃土水的石雕裸女作品《甘露水》運回台灣還因禮教因素不為社會所容,二戰後「全省美展」、「全國美展」及「台陽美展」,開始逐漸有人體雕塑展出,如今各類展覽中的雕塑項目中人體雕塑的比例已逐漸減少,從以前的主流到今日已變成雕塑的表現方式之一。

石田使用赤陶燒與木材從事創作後,因陶與木都是不必經過翻模過程而可以直接留下創作的手感及材質的表面肌理,作品顏色趨向明朗輕盈,更因為這樣的顏色和拉長體態加上木材質的特性,使他的作品開始產生一種輕盈的感覺如2013年的《漂浮》,這也是石田所說的脫離地心引力的浮游感;此時塑像的人臉與身體開始變的如漫畫一般的完整甜美,除了卡漫風的影響之外,可以推測也受到浮世繪與大正時期竹久夢二(1884-1942)的仕女畫等日本傳統藝術特色影響。

去年石田參加了赤粒藝術的「方寸之間想像之外―國際袖珍雕塑展」的學術座談會時,放映了許多日本與韓國的古代佛像照片,比較相同的佛像可以感受到兩地的造像在形態上有民族與地區的差異,石田在比較了這些佛像後悠悠的說「他生於日本,成長於日本,從事寫實人體塑造其實是很殘酷的,只要有些微的錯誤別人一眼就會看出,嚴厲的評論就會隨之而來,而支撐他持續創作的就是:他希望自己的人體作品可以具有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日本人」的作品。」作品要做出具有民族特色或許是一種不需思考也會自然呈現於作品中的特質,但在石田刻意的經營之下,筆者認為他的作品已具有另一種新的日展風格。

當代藝術之中寫實的人體雕塑本就不多,也不是媒體青睞的對象,但我們仍舊可以觀察到許多非常優秀寫實的人體表現,不論是義大利的BrunoWalpoth(1959~)的人物木雕,或是剛過世的LucianFreud(1922~2011)的人物繪畫都是以寫實人體為本的藝術家,在藝術表現不停出現新樣式的今日,堅持寫實人物這樣的創作反而愈顯珍貴,這次的「氣韻生動―石田陽介人物雕塑展」希望在台灣當下多元跨界的藝術環境之中,讓我們複習一下古典課題。